“苏超”热度不散 江苏以17条举措发展“体育+”

24直播网 2025-11-05 04:01:00 482

“点球大战4:3绝杀!”上周六,泰州队在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决赛中力克南通队,为这场现象级赛事画上圆满句号。截至11月1日决赛,“苏超”共85场比赛累计吸引现场观众243.3万人次、场均2.86万人次,线上直播观看量达22.2亿人次。与此同时,赛事所产生的“体育+文旅”的经济效应也十分显著。而“苏超”之后,11月4日,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召开《关于加快发展赛事经济提振体育休闲消费的意见》新闻发布会,以“苏超”为“体育+”样本,明确了赛事经济从“流量引爆”到“留量沉淀”的落地路径。

5大方面、17项实招锚定发展方向

“赛事引流量、流量变消费、消费促发展”,这一核心逻辑贯穿江苏赛事经济发展始终。此次发布的《意见》从丰富高质量体育赛事供给、激发体育赛事消费潜力、完善赛事经济产业链条、夯实赛事经济发展基础、强化赛事经济要素支撑5个方面、17个方面的具体举措,将发挥体育赛事综合效应,着眼于构建长效发展机制,让体育赛事真正成为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、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。

“苏超”决赛赛场

打造多元赛事矩阵的供给端发力

好赛事是流量之源,高质量供给则是流量持续的根基。依托“苏超”积累的赛事经验,《意见》指出,江苏从丰富高质量体育赛事供给出发,以擦亮城市足球联赛品牌、常态化举办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赛事等举措,持续办好全省城市足球联赛,优化联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,放大城市足球联赛效应。支持因地制宜举办地区、行业、校际间的足球赛事,精心办好“省长杯”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、国际中体联足球世界杯。同时放眼全域,也支持各级体育协会等主体,按市场化规则组织篮球、排球、乒乓球、羽毛球、网球等比赛。未来江苏会持续引进培育高端体育赛事、打造精品户外运动赛事、发展大众特色体育赛事,让各类运动百花齐放。

赛场外的“第二现场”观赛点。

场景创新与惠民活力为消费端破局

一张票根能否拉动经济,关键在场景与惠民。《意见》明确提出“激发体育赛事消费潜力”,让一张球票撬动“全链条消费”。在场景创新上,江苏将打造体育场馆、运动营地等沉浸式消费空间,延伸“观赛+美食+市集+互动”的“第二现场”;通过“赛事进景区、进商圈”等模式,推出“跟着赛事去旅行”“跟着赛事品美食”等主题活动,培育“特色赛事+苏新消费”联动品牌。在惠民让利上,各地将放大“票根经济”效应,通过体育消费券、满减优惠、积分兑换等举措,降低群众参与门槛,让赛事热度直接转化为消费活力。

“体育+”经济产业链的融合端延伸

“体育+”融合发展,则让赛事经济的链条越织越密。《意见》贯彻“体育 +”的理念,构建起“赛事+文旅”“赛事+制造”“赛事+服务”的融合发展形态。文旅方面,文件明确构建以环太湖、沿长江、沿大运河、沿海等区域为重点的“水韵江苏”户外运动目的地体系。在制造领域,推动体育用品制造强链,引导体育制造企业向附加值更高的环节延伸,建设体育用品创新研发中心,支持体育制造企业“走出去”。服务板块则将康养、休闲农业、体育培训等纳入融合范畴,实现赛事经济与相关产业的同频共振。

金融、场地、人才筑牢要素端保障

要素保障的精准发力,为赛事经济注入“强心剂”。金融支持上,省财政综合运用财政奖补、贷款贴息等政策工具,重点支持体育特色品牌赛事、消费引领性强的重大赛事举办,以及职业体育俱乐部发展、体育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等。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通过政府性融资担保、风险补偿等方式,提升体育企业融资可得性,适时推出“苏体贷”专项金融产品。

场地供给上,发掘城市各类“金角银边”,嵌入式建设运动场地设施。引导社会力量依法依规改造旧厂房、仓库、老旧商业设施等,来增加体育消费场所。探索点状布局的体育设施用地供应方式,支持利用集体建设用地、“四荒”土地,建设户外运动场地设施。

在建设场地“硬件”支撑的同时,“软件”人才培养方面,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完善体育学科专业设置,多层次培养赛事管理、运营等复合型人才。完善各类裁判员培养、认证、选拔、选派管理制度。加强体育赛事活动指导员、竞赛管理人员培养和培训。健全体育赛事人才职称评审、职业资格评价、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等多元化评价方式。

“从‘流量’到‘留量’的跨越,正是发展赛事经济的最终方向。江苏将支持利用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技术,为体育赛事与经济发展提供全链条场景创新。未来,体育赛事不仅是竞技的舞台,更将成为拉动消费的载体、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,让赛事经济真正成为江苏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。

校对 潘政

上一篇:蓉城0-0爆冷,海港0-2完败!中超最弱冠军产生,亚冠最新排名如下

下一篇:亚冠最新积分战报:倒数第1,倒数第2,都是中超强队